金九銀十未見影,橫七豎八皆躺平。眼下的
化肥市場行情就是這個熊樣子,就如同疫情也正裹住著大部分人的腳步。
十一至今:尿素價格小落,山東兩河等地跌幅30-50元/噸,主要是下游采購放緩以及發運不暢;氯化銨、硫酸銨漲跌互見,幅度都不大;一銨因為主供前期控制接單,個別報價穩中探漲,二銨個別虛高喊價略降,總體看磷銨價格暫穩為主;氯化鉀、硫酸鉀價格基本保持在假前水平,市場反饋東北等地市場的需求意向有所增加;秋季復合肥市場已經進入收尾階段,下游零星采購,價格調整意義暫不大。
其實如果不考慮前面普遍的千元大跌,眼下這個行情也并未差到了哪里去。那為什么筆者以及大家都習慣用"躺平"這個詞兒呢?這與業內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。
暴漲暴跌似乎從來都是接踵而至的,而眼下的
化肥價格同比仍處較高水平,尤其是在剛剛經歷了大跌之后,業內對繼續回落的擔憂自然是不可避免的。而除去經驗主義,市場的實際表現也的確很難令人樹立信心。一方面,高肥價之下需求的減少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,當剛需也展現出"鐵漢柔情"彈性的一面,市場走向就變得撲朔迷離;另一方面,"眾志成城"的努力下,原料供應有著基本的保障,出口收緊而進口發力,使得供應穩定與需求減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因此,目前大家的想法就是后市落多落少不好說,但肯定是不好漲,秋季掃尾、冬儲未動,自然就是躺平觀望了。
經驗是寶貴的,但經驗主義不管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,它始終都只是經驗主義而不是什么真理和定論。變數其實仍在,不管是后疫情時代還是俄烏沖突下的政治、經濟變局,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。躺,可以,但不能放棄。
首先高糧價、高肥價或將繼續相輔相成
10月7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全球9月食品價格指數為136.3點,繼3月份創下歷史新高后已連續6個月回落,但該指數仍比去年同期高出5.5%,而且其中谷物價格壓力很大、正在反彈。9月谷物價格指數為147.8點,環比上漲1.5%(同比高出11.2%),其中
小麥價格反彈了2.2%,大米上漲了2.2%,粗糧價格再次小幅上漲0.4%,
玉米暫時穩定。
由于今年歷史級的干旱襲擊了美國和歐洲的作物,此后各地頻發的風暴和洪水也給產量前景進一步蒙上陰影,聯合國糧農組織對2022年全球谷物產量的預測從早前的27.74億噸下調至27.68億噸,比2021年的產量低1.7%左右,而與此同時預計2022/23年度的世界谷物用量將超過產量,達到27.84億噸,全球庫存將進一步下降至8.48億噸,比2021/22年度減少1.6%。目前歐洲天然氣危機還在持續發酵,各國又陸續出臺自保政策,高糧價的壓力很可能繼續。
其次供求形勢仍存變數
一方面上述提到了高糧價與高肥價仍可能相輔相成,所以高肥價下需求的減少也并不是絕對的,起碼中間會有反復、波動的過程,這種階段性的變化本來也是
化肥市場正常的規律。
一方面氮肥始終是風向標,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,目前尿素價格的支撐較明顯,緊張形勢之下整體
化肥價格想完全回到過去的正常水平是困難的,起碼應該不是短期內能實現的。
一方面內憂外患下,生產、物流和進出口等方面都不能說會完全按照計劃來,而與此同時隨著低迷行情持續得越來越久,上游的開工率、渠道和下游的庫存也有漸漸趨緊的可能。
所以說機會或許還有,
化肥市場的"躺平"不該是死機,而應是等待重啟的時機。不過從短期行情來看,的確更多的是需要關注落不落、落多少,漲的話暫時先不做考慮,我們還可以慢慢觀望再做決斷。另外,也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,未來如果行情真的有了好轉,數量上也建議"膽小"一些,畢竟大經濟環境確實"寒冬"要來了,肥價遲早還是要歸于理性的。
想隨時隨地及時把握詳細而準確的鉀肥等
化肥行情及相關信息,了解肥料市場走勢,請持續關注中國
化肥網(官網:m.whjmrh.com或手機APP:m.whjmrh.com/app或微信公眾平臺:fert-cn)。本網分析及行情數據中如有您想深入了解的部分,可致電咨詢熱線0451-88001128,成為中肥會員,享受更多特權!(中國
化肥網 作者阿杜/審稿車艷紅)